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河南教综必刷《3000题》参考答案:中观教育系统之课程

http://henan.hteacher.net 2018-03-13 16:56 河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点击:河南招教教综必刷《3000》题答案汇总

   第四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的把握程度。关于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以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设计课程的是经验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人物是布鲁纳;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存在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学生的需要来设计课程,并认为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代表人物是奈勒。因此,正确答案为A。

  2.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为依据的课程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1959年,他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由于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学科性质选择最好的呈现方式,而且,只要教师呈现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则“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加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目标评价模式的含义。目前流行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泰勒)、目标游离模式(代表人物斯克里文)以及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简称CIPP模式)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其中,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的是目标评价模式,注重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是目标游离模式,评价时综合考虑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是CIPP模式。

  4.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科课程则是学科课程的另一种名称;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因此,正确答案为D。

  5.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综合课程、生活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补充。因此,正确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核心课程指的是对所有学生都必要的、且也是必修的学科领域;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则是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因此,正确答案为C。

  7.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尤其是分科课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分科课程是与综合课程相对的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是指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分科课程的优点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选项C,分科详细恰恰是分科课程的缺点,容易切断知识的整体性并造成某些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因此,正确答案为C。

  8.答案:D

  解析: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课程。

  9.答案:B

  解析: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略

  11.答案:B

  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编排的课程。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没有边界,所以课程也没有边界,是开放的)等特点。

  12.答案:B

  解析:多元文化、知识经济及民主政治都是新课改的背景,但它们是一种宏观背景,只有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是其微观层面的背景。

  13.答案:A

  解析:识记性知识。

  14.答案:C

  解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

  15.答案:D

  解析:学校课程改革主要是改革课程设置。

  16.答案:B

  解析:理解性知识。分科课程是指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

  17.答案:C

  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级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开发、设计、管理的课程。

  18.答案:B

  解析: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的指导性文件。

  19.答案:C

  解析:教科书又称为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科书。

  20.答案:B

  解析:识记性知识,课程的总体规划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21.答案:D

  解析: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

  22.答案:B

  解析:教科书的编排方式通常有直线式、圆周式、螺旋式3种,其中最理想的是螺旋式,因为它会在各个阶段不断重复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且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符合题干描述。

  23.答案:B

  解析: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24.答案:C

  解析: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需要评估;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课程;判断成效;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25.答案:B

  解析: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与课程改革;经济因素与课程改革;文化因素与课程改革;科技革新与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课程改革。

  26.答案:C

  解析:后现代课程的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27.答案:C

  解析: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实施分科教学;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要以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则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看待后现代课程问题。因此,答案为C。

  28.答案:B

  解析: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为依据的课程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他们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经验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应当是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因而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中是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强调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应该把课程中心放到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上,因此也被称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因此,结合题干答案为B。

  29.答案:C

  解析:“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应,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这是以鲍尔斯和金蒂斯为代表的课程即文化在生产的观点。课程即学习经验的观点是以杜威为代表,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的观点以弗雷尔为代表,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应于社会文化,而是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因此,答案为C。

  30.答案:B

  解析: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他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31.答案:B

  解析:要素主义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也称传统主义或保守主义,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年轻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仍应是现代化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它助长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因此,答案为B。

  32.答案:C

  解析:在近代教育史上, 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谁为主的问题, 两种争论理论包括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学论。

  33.答案:D

  解析:略。

  34.答案:C

  解析: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根据知识的发展逻辑和人的认识规律安排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学习,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活动课程的课程评价侧重于课程对于兴趣和需要等的满足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

  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更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5.答案:B

  解析: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综合课程的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强调知识的统一性,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体验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因此,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分科是否过细的问题,答案为B。

  36.答案:D

  解析: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7.答案:C

  解析:课程实施主要有忠实取向、互相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是把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互相调试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景之间的相互适应;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是师生再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答案为C。

  38.答案:D

  解析:略。

  39.答案:A

  解析:泰勒的课程原理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预先确定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来反映这些目标,然后通过评价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可以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因此,答案为A。

  40.答案:B

  解析: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答案为B。

  41.答案:C

  解析: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来判断实际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及程度。该模式侧重于对课程实施后所达到的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答案为C。

  42.答案:A

  解析:题中这句话出自泰勒对他的目标课程评价模式的表达,其核心在于对预定目标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看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即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游离评价模式重视课程与教学的所有结果,包括非预期结果;应答评价模式是通过评价者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人员的接触,了解他们的愿望,然后把它同实际活动进行比较,对教育决策或方案进行修改,对大多数的愿望做出回应,以使教育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CIPP评价模式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价模式,包括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因此,答案为A。

  43.答案:C

  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包括: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4.答案:D

  解析:以上三项都是有关课程评价的意义。

  45.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从实施的主体来看,包括教师、学生和校长,其中教师的力量是导致成功的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投人感、合作的工作关系等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在信息科技时代,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校长是教师群体动力激发的关键。因此,正确答案为B。

  46.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评价观强调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可以判断教学效果;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要求脱离一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提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因此,正确答案为A。

  47.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流派的把握程度。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反对把教材当做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存在主义课程论也主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在对待人文学科的态度上,存在主义课程论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并不看重人文学科。因此,正确答案为D。

  48.答案:B

  解析: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因此,答案为B。

  49.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但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综合课程除了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综合课程也强调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反对学科中心,只是反对分科过细。因此,正确答案为C。

  50.答案:C

  解析:杰克逊被后人看做是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家。

  51.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52.答案:D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53.答案:D

  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54.答案:B

  解析: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学科课程和活动可程依据课程固有的属性进行划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依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依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进行划分。

  55.答案:A

  解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56.答案:D

  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材与教科书简称为教材。

  57.答案:B

  解析:泰勒是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他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58.答案:D

  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59.答案:B

  解析: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其中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60.答案:D

  解析:新教材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学习,而非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因此,答案为D。

  61.答案:D

  解析: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62.答案:B

  解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其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要素,并内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还有对于课程本质认识状况等等。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CD

  解析: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为课程目标设定的三种取向。

  2.答案:ABD

  解析:杜威并不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但他更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课程”一词是由拉丁语派生出来的;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3.答案:AD

  解析: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和目标游离模式属于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4.答案:ABC

  解析:课程设计包括对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5.答案:ABCD

  解析: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6.答案:ACD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课程的三大制约要素即:社会、儿童、学科知识。

  7.答案:ABD

  解析: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8.答案:BCD

  解析: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要素:儿童(学生)、社会、学科。

  9.答案:BCE

  解析:简单地说,潜在的课程是官方课程之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认知领域,更包括情意领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认知环境。其中A选项是学校教育课程,属于显性课程。选项D则为干扰项。因此,本题答案选BCE。

  10.答案:ACD

  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1.答案:BD

  解析:A适合用于基础型课程;C项适合研究型课程。

  12.答案:AB

  解析:学科中心课程观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等,故选AB。

  13.答案:ABCD

  解析: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14.答案:ADE

  解析: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基础课程、研究课程、拓展课程。

  15.答案:AB

  解析:略。

  16.答案:ABC

  解析: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7.答案:AC

  解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8.答案:ABCD

  解析:综合课程主要有四种形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19.答案:ABCE

  解析: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20.答案:ABC

  解析:识记类知识点,依据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判断题

  1.答案:正确

  解析:略。

  2.答案:错误

  解析:我国新课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二者是有区别的。

  3.答案:错误

  解析: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类型是综合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4.答案:错误

  解析: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促进了知识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错误

  解析:学科课程既存在优势,又存在劣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不应仅由学科课程构成,还要增加其他的课程类型,以便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答案:错误

  解析:我国原来的教学大纲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大纲就是课程标准。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河南分校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河南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21年cheng师礼包答案解析2023年河南华图招教cheng师礼包3.0答案解河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册答案解析教师招聘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教师招聘行为演练与行为改变之辨别教师招聘夸美纽斯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