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河南特岗考试:2014年河南省特岗考试参考答案

http://henan.hteacher.net 2017-04-21 13:14 河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推荐阅读:历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答案解析汇总

一、 单选题

1.A 【解析】考察国家领导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A 【解析】考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

3.B 【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4.C 【解析】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5.C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6.B 【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7.C 【解析】考察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8.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9.C 【解析】考察课程标准的概念。

10.D【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11.A【解析】调查法的含义。

12.A【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3.A【解析】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明确的共同目标。

1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

15.D【解析】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表现在:(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16.C【解析】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17.B【解析】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8.C【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19.D【解析】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属于考试焦虑治疗方法的认知矫正程序。

20.D【解析】高原现象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二. 判断题

1.√ 【解析】略。

2.√ 【解析】略。

3.× 【解析】略。

4.√ 【解析】略。

5.√ 【解析】考察新课改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

6.×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7.√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8.× 【解析】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

9.× 【解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10.√【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教师幸福和教师人格。

11.√【解析】维果斯基认为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括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12.√【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13.×【解析】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14.×【解析】考察变式的概念。

15.√【解析】略。

16.√【解析】略。

17.×【解析】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18.√【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19.√【解析】同辈群体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了社会模式或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20.√【解析】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心理状态。

三 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杜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爱国守法等规范要求。

(1)杜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案例中的杜老师能够认真备课,反复试讲,获得学生欢迎。符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杜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杜老师照顾到农村学生的自尊心,当他们是自己的家人,不嫌弃学生条件差基础差,做到了关爱学生。

(3)杜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杜老师通过与学生的回答,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4)杜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案例中的杜老师,与学生亲如一家,带领学生挖掘农村孩子的优点,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让农村学生学会自信自强。

2.【参考答案】

案例中老师通过前后两节课的不同表现,体现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同时,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启发性、循序渐进、量力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老师在第二堂课上,根据改变提问策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老师通过对学生的逐步询问和引导来得出问题的答案,符合了启发性性原则的要求。

(2)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案例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回应,正是由于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老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老师的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材料中老师第一堂课上直接把“强项”一词拿出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自身的经验,所以无法解释。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学生自己的“强项”,成功地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理解了“强项”的现代含义,再对比文中的“强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量力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案例中在第二节课上老师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很明显依据了学生已有的接受程度,改变了相应的引导策略,符合了量力性原则。

(5)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案例中老师通过反思第一节课的教学,第二节课成功地进行了修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行为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四 论述题

【参考答案】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就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提取也就越快. 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 抽象. 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区分和辨别,提高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通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 不同学科. 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一些身体技能. 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将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后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模仿。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 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时段等来精选. 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 什么时候练. 以什么方式练. 练到什么程度. 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 灵活性和广泛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 主动提问和质疑的习惯。另外,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对发现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 尽可能多地提出假设,且不对这些想法作过多评判,以免使学生的思路过早地局限于某一方案。

(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要求学生反复推敲. 分析各种假设与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五 教学设计题

【参考答案】

《诚信的智慧》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诚信的内核是善,并努力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诚信的正确认识。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活中的诚信,明白诚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生对诚信的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诚信的必要性,并努力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15是什么日子吗?那么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经商需要诚信,那么做人更需要诚信,从而引入课题——《诚信的智慧》。

二. 探究新知

共同欣赏《徙木立信》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人的诚信。

学生欣赏完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观赏感悟。

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所搜集诚信的相关素材,并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作答。

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展示与诚信相关的名人名言图片,虽然经历过不好的事情的出现,但扔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诚信为本,之后共同得到结论: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关于诚信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经历中不可或缺的,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同学们认识诚信的真正含义。

三. 拓展延伸

教师创设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请学生利用今天所认识的知识来解决各事件。

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请学生畅谈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收获。最后,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歌曲,并简单迁移,结束本课!

133

 

六. 作文题(略)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河南分校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河南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16年许昌市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解析2017年郑州市郑东新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解析河南特岗考试:2015年河南省特岗考试参考答案河南特岗考试:2011年河南省特岗考试参考答案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